新聞中心
(一) 有關部門在汽車檢驗檢測方面的政策不一,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汽車檢驗檢測領域的重復投資建設
2018年11月,工信部發布了《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工信部第50號令),其中第九條明確規定:開展整車檢驗的,應當選擇取得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這一規定,本意是提高開展整車檢驗檢測的機構的門檻,但沒想到由此帶來各地政府和老牌汽車領域國家質檢中心聯手申請新的國家質檢中心的高潮,因為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的有關規定,國家質檢中心不允許擅自異地設立分支機構,按照工信部50號令的要求,這些知名汽車檢驗檢測機構要在外地爭取地方政府支持開展汽車檢驗檢測活動,就必須取得國家質檢中心授權。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國汽車領域國家質檢中心,由最早的6家發展到現在的32家(法人母體其實只有13家)。目前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向市場監管總局推薦申請在當地建設汽車產品國家質檢中心。汽車檢驗檢測,屬于重資產投入,動輒幾十億的投入,因為主管部門政策的影響,使得汽車產品檢驗檢測領域一些地方政府和機構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造成產能浪費,也帶來價格方面的無序競爭。
(二)新技術迭代加速,我國汽車檢驗檢測機構技術能力跟不上產業發展需求,必須持續加大投入
新能源汽車產業剛剛進入快速發展通道,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撲面而來,汽車正在從一個交通運載工具延伸成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和數據空間,汽車與信息通信、互聯網領域的跨界融合正在興起,大部分汽車檢測機構對這些新的細分領域還不夠熟悉,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研發、參與到汽車產品的試驗認證過程中去,必須要在軟件功能安全、車聯網信息安全、5G通訊技術、軟硬件在環仿真、軟件OTA升級等全新領域加快技術能力投入,加速跟上產業發展步伐。
(三)貴州汽車檢測機構人才結構不能滿足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汽車技術的轉型升級,汽車檢驗檢測機構的人才隊伍結構已經完全不符合汽車技術發展的需求,傳統汽車技術以機械制造為主的人員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新技術發展的需求,汽車與信息通信、互聯網領域的跨界融合,對汽車檢驗檢測機構提出另一個緊迫要求,那就是要大力引進通訊、網聯、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等領域的人才。但在上述領域人才數量又相當緊缺,按照現有汽車檢驗檢測機構的薪資水平,與IT企業、新勢力造車企業展開人才競爭不具備優勢,而沒有人,新技術能力的投入又會變成一句空話。
(四)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機構發展還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在已經批準的32家汽車產品國家質檢中心中,帶新能源汽車字眼的國家中心有5家(上海、武漢、廣州、焦作、株洲),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已經批準3家(天津、襄陽、常州),批籌在建3家(重慶、長沙、廣州)。相對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的國家質檢中心還不是很多。從地域分布上,華北、華東相對力量雄厚,華南、西北相對偏少,現在除了西藏,幾乎每個省都將發展汽車產業作為本身的支柱產業,幾乎每個省都想要在本省建設汽車領域國家質檢中心,但現在還有近一半的省份,沒有汽車領域的國家質檢中心。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方興未艾,在這一領域,我們與西方國家相比,基本實現了彎道超車,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因為受到安全因素考慮, 是否需要像新能源汽車一樣大力發展,產業部門和公安部門(國家安全部門)意見存在分歧。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檢驗檢測方面,天津中心、重慶中心、襄陽中心、上海中心這四家老牌機構已經開始厲兵秣馬,加大了投入,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給予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在這些領頭羊的帶領下,引領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檢驗檢測技術邁向世界前列。
(五) 我國汽車檢驗檢測機構在一些重大檢測設備(裝備)開發研制上仍然受制于人
我國汽車檢驗檢測機構近20年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但在檢驗檢測設備研發上進步并不明顯。原來我們傳統汽車技術落后,關鍵裝備都是依賴進口,現在新能源、智聯網聯汽車技術已經世界領先,但如果裝備跟不上,不能自主創新,那我們的檢測技術永遠只能跟在西方發達國家后面, 未來三五年內,汽車檢驗檢測領域關鍵設施(設備)的研發創新,是擺在我國汽車檢驗檢測機構面前的重大課題。